“
文化大革命”是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国由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政治运动,其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:一、第一阶段(1966年5月至1969年4月) 1. 背景与发动 • 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是“文化大革命”全面发动的标志。 • 两次会议相继通过了《五·一六通知》和《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》,对所谓“彭真、罗瑞卿、陆定一、杨尚昆”反党集团和“刘少奇、邓小平司令部”进行了错误的批判。 2. 运动表现 • 设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,由陈伯达任组长,逐步取代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,成为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实际指挥机构。 • 全国掀起批判“资产阶级反动路线”的狂潮,矛头直指刘少奇、邓小平。红卫兵突起,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“大串连”,带动了各地的动乱,使地方党组织陷于瘫痪。 • 取消军队院校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由院校党委领导的规定,全国掀起了“踢开党委闹革命”的浪潮,各级党委陷入瘫痪,基层党组织停止活动。 • 毛泽东主持召开工作会议,点名批判刘少奇、邓小平,全国掀起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高潮。 3. 重要事件 • 1967年1月6日,以王洪文为首的“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”等造反组织在江青、陈伯达、张春桥等策动下召开“打倒上海市委大会”,夺了上海市委的权,即“一月风暴”。毛泽东表示支持并号召夺权,全国内乱由此加剧。 • 1968年9月,全国29个省、市、自治区先后建立了革命委员会,实现了所谓“全国一片红”。 • 1968年10月,中共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对“文化大革命”的理论和实践作了完全的肯定,决定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。 • 1969年4月,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,林彪在会上作了“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”的政治报告,林彪、江青一伙的骨干分子进入中央政治局。
二、第二阶段(1969年4月至1973年8月) 1. 主要内容 • 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,策动反革命政变被粉碎,这一事件客观上宣告了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失败。 • 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,使各项工作有了转机。 2. 运动表现 • 全国进入“斗、批、改”阶段,中心是要彻底否定所谓“修正主义路线”,贯彻九大方针。 • 继续开展“革命大批判”,进行“清队”、“一打三反”,清查“五·一六”分子,使清队工作扩大化。 • 精简机构,下放干部,走所谓“五·七”道路,使大批干部、知识分子受到迫害。 • “教育革命”造成了教育质量普遍下降和教学秩序的混乱。 3. 重要事件 • 1971年9月,林彪集团的反革命政变被粉碎。 • 1973年8月,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,大会继承了九大的“左”倾错误和指导方针,王洪文当了党中央副主席,江青、张春桥、姚文元、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了“四人帮”。
三、第三阶段(1973年8月至1976年10月) 1. 背景与表现 • 毛泽东提倡批林批孔,以维护“文化大革命”。 • 江青、王洪文提出开展“批林批孔”运动,得到毛泽东的批准,借机把矛头指向周恩来。 • 毛泽东及时发现江青等人的阴谋,对他们作了严厉批评,宣布他们是“四人帮”。 2. 重要事件 • 1975年初,四届人大确定了以周恩来为总理、邓小平等为副总理的国务院人选。会后,周恩来病重,邓小平在毛泽东、周恩来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,着手对许多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,使形势有了明显好转。 • 毛泽东不能容忍邓小平系统地纠正“文化大革命”的错误,发动了“批邓、反击右倾翻案风”运动。 • 1976年1月8日,周恩来逝世,全国人民以各种方式进行悼念活动,“四人帮”竭力压制,激起了民愤。北京、南京、太原等地群众自发地发动了悼念周总理、反对“四人帮”的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。中央政治局和毛泽东对天安门事件的性质作了错误判断,将其定为“反革命事件”,并错误地处理了邓小平。 • 1976年9月9日,毛泽东逝世,“四人帮”加快了反革命步伐。10月4日,《光明日报》登载“四人帮”炮制的文章《永远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针办》,伪造所谓“按既定方针办”的毛主席临终嘱咐,图谋执掌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。 • 1976年10月14日,以华国锋、叶剑英、李先念等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,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,从根本上挽救了党,挽救了革命,结束了“文化大革命”这场灾难。
四、总结“文化大革命”是在探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遭到的严重挫折。它给党、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,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、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。然而,从新中国成立到“文化大革命”结束,我们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史时期,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,但仍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。这些成果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、理论准备、物质基础。